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9篇
  免费   182篇
  国内免费   322篇
测绘学   31篇
大气科学   62篇
地球物理   251篇
地质学   881篇
海洋学   184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46篇
自然地理   12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通过1/25万四子王旗幅的野外地质填图,在蒙古寺-盘羊山-乌兰合雅一线存在古生代末大型逆冲推覆构造系统,新太古代色尔腾山岩群和新太古代花岗岩自北向南被逆冲推覆于震旦系什那干组灰岩和古生代碎屑岩之上,并形成大小规模的飞来峰和构造窗。整个推覆系统由顶板逆冲断层与底板逆冲断层及夹于其中的一套叠瓦式逆冲断层和断层夹块组合而成,构成典型的双重逆冲推覆构造系统(Duplex)。该逆冲推覆构造总体逆冲方向指向南南西向,形成时代为二叠纪末,估算推覆距离应大于7.1 km。此逆冲推覆构造与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在二叠纪末陆内碰撞造山有关,是华北板块北缘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2.
The jet structure of the Southern Ocean front south of Australia is studied in stream-coordinate with a new altimeter product—Absolute Dynamic Topography (ADT) from AVISO. The accuracy of the ADT data is validated with the mooring data from a two-year subantarctic-front experiment.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ADT is consistent with in-situ measurements and captures the meso-scale activity of the Antarctic Circumpolar Current (ACC). Stream-coordinate analysis of ADT surface geostrophic flows finds that ACC jets exhibit large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y and do not correspond to particular streamfunction values. In the circumpolar scope ACC jets display a transient fragmented pattern controlled by topographic features. The poleward shift of jet in streamfunction space, as revealed by a streamwise correlation method, indicates the presence of meridional fluxes of zonal momentum. Such cross-stream eddy fluxes concentrate the broad ACC baroclinic flow into narrow jets. Combined with a recent discovery of gravest empirical mode (GEM) in the thermohaline fields, the study clarifies the interrelationship among front, jet and streamfunction in the Southern Ocean.  相似文献   
23.
在对扬子板块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不同相区的25条代表性剖面野外研究基础上,通过沉积岩石学和岩相序列特征的系统分析,认为陡山沱组沉积时期曾发生3次二级海平面升降事件。依据3个海平面升降转换面,可识别出3个层序底界面:(1)陡山沱组底部与下伏南华系南沱组及其同期层位的冰碛杂砾岩之间的界面;(2)在浅水沉积区陡山沱组中部和上部分别出现喀斯特侵蚀面;(3)在深水沉积区相应层序界面为岩相结构转换面。依据火山灰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可将陡山沱组层序地层划分为2个半二级层序或超层序(SS1,SS2和SS3-TST),其中SS1时限为35Ma(635~600Ma),SS2时限为35Ma(600~565Ma),SS3-TST时限为14Ma(565~551Ma)。陡山沱组底部广泛发育的盖帽白云岩底和3个层序内的最大海泛面可以作为4个相对等时面,结合事件沉积标志层,可建立扬子板块陡山沱组从浅水沉积区至深水沉积区等时性二级层序地层划分对比格架。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地区陡山沱组四段式划分方案不适用于整个扬子板块内陡山沱组的区域地层划分和对比。因而,建议扬子板块陡山沱组应该以二级层序地层为基础,结合化学地层和生物地层进行综合划分和对比。陡山沱组新的地层划分对比格架为研究陡山沱组古地理演变和编制该时期高精度的岩相古地理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4.
羌塘盆地南部双湖地区曲色组地层发育大量碳酸盐岩结核,这些结核多呈丘状、椭球状、透镜状、似层状、脉状、树枝状产出。其物质组分主要为泥微晶碳酸盐矿物,少量粘土矿物、石英及草莓状、半自形黄铁矿等。草莓状黄铁矿平均粒径在5.0μm左右,内部可见葵花状构造。发育凝块状、气孔状和渗漏孔等特殊构造。产双壳类、菊石类、蠕虫状或树枝状生物及超微生物化石,生物密度极高。碳同位素明显负偏,硫同位素则明显正偏,其特征与现代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渗漏、释放所形成的冷泉碳酸盐岩机理一致,因而推测为古代海底天然气渗漏喷发形成。大量海底天然气泉口的存在,可能表明羌塘盆地双湖地区早侏罗世大洋缺氧事件与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喷发存在极大关联。  相似文献   
25.
混杂岩是古增生楔存在的标志之一,一般由枕状玄武岩、灰岩、放射虫硅质岩、硅质页岩、砂岩等混乱无序组成。目前"大洋板块地层"(OPS)运用放射虫地层学方法对混乱的增生楔断片进行重建取得了良好效果,并清晰地展示了大洋板块俯冲和洋底物质连续增生的历史。在西藏仲巴地区填图过程中,结合放射虫年代学分析鉴定结果,以OPS重建的思路和理论作为指导,重建了仲巴地区混杂岩的大洋板块地层,并恢复了该区域特提斯洋在洋中脊大洋板块增生至消亡的岩石序列,自下而上分别为侏罗纪海山玄武岩、海山覆盖物侏罗系—白垩系碳酸盐岩、海山周围沉积的侏罗系—白垩系放射虫硅质岩和硅质页岩,以及海沟附近的白垩系陆源碎屑岩等,为特提斯洋大洋板块俯冲的方向、持续时间和古大地构造环境提供了信息。  相似文献   
26.
In this paper, a new discrimination diagram using absolute measures of Th and Nb is applied to post-Archean ophiolites to best discriminate a large number of different ophiolitic basalts. This diagram ...  相似文献   
27.
28.
大洋岩石圈和大陆岩石圈的元素丰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大洋地壳、大陆地壳、上地幔和球岩石圈的元素丰度资料,本文初次分别求出大洋岩石圈和大陆岩石圈的元素丰度.可用作研究化学元素在洋圈或陆圈内各地区分布特征的地球化学背景值.  相似文献   
29.
30.
A detailed study of the lithologies of each of the beds present in the Osmington Oolite Formation of south Dorset is used to allocate numerous loose-collected ammonites to their correct stratigraphic horizons. Much new material has been collected by the author in addition to the limited amount of material available in museum collections. The age of the faunas of the three constituent members of the Osmington Oolite Formation is each assessed and placed into the context of Middle Oxfordian ammonite sequences elsewhere in England and in Europ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